为什么新能源车屁股上经常有个“坑”

频道:汽车租赁 日期: 浏览:3074

在当下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浪潮中,我朋友也打算购置一辆新能源汽车,便向在4S店做销售的表哥咨询该选什么牌子。然而,他表哥却直接给他泼了一盆冷水,直言别买电车,都是坑。

当追问其缘由时,表哥竟以一种诙谐又看似牵强的理由回应:“你上街看看,10辆新能源5辆屁股都有个坑,这还暗示得不够明显吗?”

乍一听,这说法着实让人觉得有些戏谑。但当我们真正留意观察,就会发现新能源汽车尾部的凹陷现象确实颇为常见,特别是比、鹏两款车型。那些拳头大小的坑痕,恰似长在车屁股上的胎记,虽不影响车辆基本使用,却着实影响观感。

互联网上对于这一现象,似乎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,将其归咎于新手司机驾驶技术“菜”。可仔细想想,车龄超十年的老车主,车尾同样有此类“伤痕”,这显然不能单纯用驾驶技术来解释。甚至有人调侃,是不是像表哥这类痴迷内燃机的人趁夜黑风高偷偷踹的。

其实,电车尾部遭受撞击的高发场景并非日常行驶,而是倒车充电时。询问两位车尾受过伤的朋友,他们均表示在倒车充电时过于信赖360全景影像。充电桩细高的设计,降低了摄像头识别度,加之广角镜头导致图像边缘拉伸、变形,造成视觉错位,让用户误以为还能再倒,最终导致碰撞。

而新能源汽车屁股设计的变化,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。传统燃油车后保险杠外凸,能在低速碰撞时吸收能量,保护动力总成,且小磕碰换保险杠成本较低。但新能源汽车为了降低风阻系数、增加续航里程,大多采用齐平后盖甚至内缩设计。这种设计能让气流更平顺离开车尾,减少涡流,同时减轻车身重量。此外,车企对“未来感”外观的追求,也使得车尾设计愈发简洁,甚至不惜牺牲部分低速碰撞维修便利性。

如此一来,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尾部碰撞,很容易损伤后备箱钣金和贯穿式尾灯,维修费用高昂。不仅如此,擅自维修还可能导致4S店拒绝更换电池。再加上电动车保险费用的大幅上涨,车主省下来的油钱都被高额保费抵消,真可谓是“养电车等于养了个电子爹”。

在我看来,车企为了追求续航和造型优势,牺牲用户的维修经济性,这更像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另类PUA。这种设计问题,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一种售后创收手段。虽说电动车代表着未来,但技术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,电池寿命、充电设施、充电效率以及维修成本等诸多痛点问题亟待解决。

各大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不应只注重抢占份额,更应考虑用户的维修、养护成本。新能源汽车屁股上的坑,恰似行业高速发展遗留的小窟窿,这窟窿不应由消费者来填补,而应由车企自身完善。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,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驶向美好的未来。